預防脊髓損傷

【如何預防脊髓損傷】

根據統計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脊髓損傷是由意外傷害所造成,也就是在缺乏警覺或疏於防範的情況下發生的。為了避免無謂的傷害,每一個人應該具備以下的安全知識,讓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多一分保障:
居家安全:
浴室、廚房、階梯、陽台等地方是發生意外較頻繁的地方,比如地板潮濕就容易滑倒,造成嚴重的傷害。
交通安全:
駕駛車輛時,應注意頭枕的安全高度,亦即頭枕中心點要與耳朵齊高;下車及開車門時要注意後方來車,並養成兩段式開門的良好習慣;此外,停車場也是容易發生車禍的地方,人車安全尤其重要。
運動安全:
從事騎馬、游泳、跳水等激烈運動時,應注意水深及入水角度。
校園安全:
嬉戲或惡作劇極易導致意外,尤其在下課時間,學童彼此衝撞、追逐也會帶來危險,相當值得注意。
工作安全:
工地的鷹架、高空作業等高危險性的工作場所,要特別注意安全,一般的工作環境則需留意逃生門等公共設施是否完備。
*除了上述情形以外,請想想看,在我們的生活中,還有哪些事情是必須留意的?

【脊髓損傷的急救處理】

1. 如何知道傷者的脊椎受到傷害?
很多傷者在發生不幸的意外之後,由於現場急救處理不當,因而造成二度傷害,導致無法彌補的後果。所以,當意外發生時,首先要觀察傷者的脊髓是否受到傷害。如果傷者是清醒的,趕緊測試他的全身和四肢有沒有知覺,也就是請他的手指、腳趾頭動一動,如果不能動了,就表示他的頸髓可能已經受傷;如果下半身毫無知覺,就表示他的胸、腰髓可能受傷了。這時應儘快讓傷者躺平,身體不可彎曲,同時套上頸圈,保持他的頭、頸和軀幹成一直線,然後固定於搬運板或擔架上,迅速送醫急救。
如果傷者仍處於昏迷狀態,就應該把他當作脊髓損傷者來處理。譬如跳水或車禍的受傷者經常是昏迷的,脊髓受傷的可能性極高,應該特別小心處理。
  • 學習急救常識,避免二度傷害。
  • 觀察病人有無頭部或顏面的傷害,小心頸髓受傷。
  • 若病人意識清楚,詢問他身體狀況,請他動動手指頭及腳指頭,若無法動彈,則要小心搬運。
  • 若移動病人時對方感覺到頸部或腰部激烈疼痛,便要小心脊髓損傷的存在。
  • 如跳水受傷或車禍中受傷的人,脊髓損傷的可能性很大。
2. 何運送傷者?
懷疑頸髓受傷時,應立即為傷者套上頸圈,病人的頭、頸、身體要呈一直線一起移動,不可使頸部有彎曲的動作,更不能讓病人坐起來。從發生事故的現場〈如游泳池或汽車駕駛座〉移到平地時,傷者的頭、頸部必須受到保護,也就是有一個人專門護住傷者的頸部,其他人則搬動他的身體。移到平地後,首先為他的頸部戴上頸圈,用帶子將頭部固定在搬運板上,頸部兩側可堆放成捲的毛毯以減少晃動。如果有翻身的必要,記得要讓傷者的腰部和肩部同時翻動,像滾動圓木一般。運送時應使用搬運板或擔架,儘量以搬運工具移動傷者。
  • 讓受傷的脊髓得到支撐,保持水平直線,不要彎曲,不可右擺動,扭轉其身體。
  • 若懷疑頸髓傷害時,病人的頭、頸和肩膀一定要保持水平同時移動,特別不能讓頸部有曲動作,更不能讓病人坐起來。
  • 若猜測是腰髓受傷,在搬動時要保持軀幹不得彎曲,翻身時腰部及肩部必須一起翻動,如同滾動圓木一般。
3. 搶救四字訣:測、套、固、送
測:測試受傷者的傷害狀況,以判斷其脊髓受損的情形。
套:套上頸圈以固定頸部,避免傷者的頸部受到二度傷害。
固:將傷者的頭、頸和身體呈一直線,固定在搬運板或擔架上。
送:馬上將傷者送到附近的區域教學醫院或醫學中心進行急救。
預防勝於治療,具備豐富的安全知識,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脊髓傷害。如果不幸發生意外,請保持鎮定,運用正確而有效的急救方法,讓傷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好的救治。

【為什麼要預防脊髓損傷】

台灣地區每年因各種意外而導致脊髓受傷的案例,約有 1,200人之多,脊髓一旦受傷會產生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的後果,因而終生殘疾。傷者又以 20歲到 40歲的青壯年居多,受傷以後除了無法恢復原有身體的健康,在經濟生產能力上亦大受影響,根據統計脊髓損傷者,如果無法獲得良好的重建而回歸社會,終其一生平均所耗費的社會成本高達 2,000到 2,500萬元。從上述的資料顯示,脊髓損傷的產生,不但會導致個人與家庭身心創傷,亦容易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,從此可見其傷後重建的重要性;由於國人的預防觀念與知識不足,使得原可避免的傷害一再發生,因此在預防宣導的工作上,實為刻不容緩的事。